拥抱智能技术 坚守人文内核 | 我院举办“视听传播时代的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学术报告

时间:2025-06-27 点击数量:

6月25日,全讯大全白菜网在博雅楼举办“视听传播时代的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学术报告。特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学会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会长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张燕,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教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陈林侠三位专家,围绕视听传播时代的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做专题学术报告。全讯大全白菜网院长、重庆新闻学院副院长李明海主持。

报告伊始,李明海教授致欢迎词并指出,本次学术报告聚焦智能时代浪潮,围绕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深入讨论学科发展方向、专业调整等核心议题,期待为影视学科的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李明海主持会议

 

技术为器,人文为魂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原院长周星教授开门见山指出,人工智能是硅基工具,而人类是碳基的创造者。他提出“拥抱、合作、激励、选择”的四维应对路径,警示我们可以用AI拓展创作可能,但人类必须掌握价值判断主导权——人工智能可以创造,而人类需要选择!周教授强调:拥抱人工智能是要务,利用人工智能是手段。戏剧与影视的恒定传统、艺术审美的生命探索始终是根基,人工智能技术再强也无法代替人类。

周星进行分享

前瞻性与人文厚度并重

北京师范大学张燕教授以“影视学科发展的当前挑战与未来策略”为主题,围绕“数智时代”“新文科”“新学科”三方面展开分享。她首先展示了人工智能的普遍应用给影视领域所带来的发展与变化:现代电影制作流程发生重大变革,推动叙事自由度和文化想象力进行释放;幕人物形象塑造能更好地服务于人与拟人的故事;生物工程时代的数字化表演技术开始成为重要趋势。张燕教授认为,进入AI时代,行业变化,教育应变。她说,人才培养需兼具双重维度,把握技术前瞻性和人文厚度,倡导“厚理论、博素养”,强化文化创造力与时代演绎力。学科建设需站在技术前沿,具备开放包容的思维,平衡科技应用与人文积淀。张教授认为,艺术是核心,科技是手段,技术可以让艺术更丰满。


张燕进行分享

抓住机遇,塑造学科特色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陈林侠教授围绕国内影视学科发展特征及其学术研究趋势展开分享。他指出,国内影视学科呈现出发展快、定位多、影响大的特征。学科建设迫切需要自己的特色:既要结合自身资源把握新媒体和数智技术的新机遇,也要面向社会与学界分层培育人才。陈教授认为,学术研究的意识形态增强,学理性增强,时尚性增强,只有发展自己的特色,才能共生共荣。陈林侠教授分享了学术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学术研究既要面向未来也要面向过去;在研究过程要通过多种数据资源进行定量分析来发现问题,通过定性分析来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同时需要从人文学科的高度研究影视学,在跨学科之间实现影视研究的学术价值

 

陈林侠进行分享

三位专家从技术伦理、人才培养、学科特色等多种维度勾勒出视听传播时代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发展路径:既要拥抱技术浪潮,也要坚守人文内核。技术赋能不可逆转,以人为本是戏剧与影视学科的根基。这场学术报告为我院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为今后的学科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研讨会现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