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七月,骄阳如火。为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情怀,7月5日,全讯大全白菜网“向往的新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綦江分队在辅导员蔡晖的带领下,15名学生奔赴綦江区石壕镇,开展“綦江红色文化寻访”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成员在红军桥的大合照
探访王良同志纪念馆:于缅怀中筑牢信仰之基
上午9点半,团队首先抵达王良同志纪念馆与永华镇王良故居。馆内的丰富史料和珍贵展品生动呈现了王良将军与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紧密相连的一生。其中,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的故事尤为触动人心——它们是1930年王良同志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率领红十军全歼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并活捉敌总指挥张辉瓒后,毛泽东和朱德特意嘉奖的战利品。王良将军将其珍视如命,1932年牺牲前,他吃力地将它们交给战友罗瑞卿,并嘱托:“你替我把它带到胜利……”这份沉甸甸的嘱托,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为信仰而战的崇高精神。


讲解员高梦向实践团介绍纪念馆
2017年,纪念馆修缮工程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恢复了清代嘉庆年间的建筑风貌。在讲解员高梦的生动讲述下,同学们不仅了解到王良将军的家庭环境,还被一个有趣的小细节所吸引:王良将军叔父的弟弟王化阳老先生曾来故居拜访,分享了儿时在这面墙上搬板凳写下自己名字的故事。如今,建筑上字迹依然清晰可见,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历史遗址所承载的鲜活记忆与记录意义。
重走长征路:在崎岖山径间领悟红色余韵
随后,团队来到了石壕红军桥——原名两河口大桥,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风雨廊桥,连接着石壕镇香树、高山两村,桥长19米,是红军长征途经綦江的重要见证。1935年1月21日,中央红军红一军团8000余名将士列队穿过此桥,自贵州松坎进入重庆綦江,向石壕镇进发。踏上这座古老的红军桥,桥下流水潺潺,桥上微风习习,与80多年前的硝烟弥漫形成鲜明对比。


红军桥和陈列馆
穿越红军桥,綦江历史陈列馆掩映在绿树青山间。馆内陈列着黑白照片与彩绘漫画,墙上肃穆的文字无言诉说着这段历史。同学们纷纷表示,正是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斗,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份安逸与和平更显弥足珍贵。
寻访司令部旧址:于古建筑中延续红色血脉
此次寻访的第三站是位于石壕镇禹王宫的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这座始建于1818年的古建筑,在1935年1月21日承载了非凡的历史使命——中央红军红一军团在长征途中转战綦江时,将司令部设于此地。这一军事部署,有效牵制了川军兵力,为遵义会议后红军主力战略转移提供了重要保障,被党史专家认为是保障遵义会议顺利召开的“最前哨”和四渡赤水的“前奏曲”。


綦江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
修缮后的旧址系统展示了“光辉历程”、“转战綦江”等主题内容,详细讲述了红一军团转战綦江的故事,也宏观展现了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到陕西延安这一路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穿梭于展厅之间,大家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这些看似短暂的停留和部署,在关键时刻对中国革命的走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瞻仰烈士墓园:在庄严墓前颂扬长征精神
寻访的最后一站是石壕红军烈士墓园。“慷慨悲歌,凛然浩气,望苍山而默默,怀忠烈以悠悠,仅此为记。”墓园入口处的碑文,字字千钧,引人深思。
石壕红军烈士墓园占地约5533平方米,由长征诗碑、烈士墓地、烈士塑像、烈士纪念塔、烈士事迹陈列馆、题词碑林、红军宣传标语碑林等七部分组成,是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綦江石壕红军烈士纪念碑
走进烈士墓,与绵延山脉相连的墓冢上,树立着五位红军战士的雕像:他们或拄枪背刀、神色严峻,或扛枪凝视、似要随时投入战斗,或背着背包、斗笠弯腰系鞋带,其余两名则相互搀扶、艰难跋涉。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群,重现了当年中央红军过綦江的艰辛情形,团队成员们无不被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深深震撼。大家驻足沉思,缅怀先烈,更加坚定了以青春之力服务綦江石壕,给红色中国留下青春印记的信念。